廣東梁允洪刺繡工藝品有限公司官網

廣繡歷史介紹

一片絲羅輕似水,

洞房西室女工勞。
花隨玉指添春色,

鳥逐金針長羽毛。

——《繡》(節選)

羅隱 唐代

廣繡,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。廣繡與潮繡合稱粵繡,作為一種造型藝術,粵繡與湘繡、蜀繡和蘇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。

廣繡構圖飽滿,形象傳神,紋理清晰,色澤富麗,針法多樣,善于變化。遠看醒目,近看精細,繁而不亂。

白絹地繡孔雀漆 團扇 廣繡 清代.jpg


歷史源流:源遠流長推陳出新

    據唐人蘇顎在《杜陽雜編》所載:“唐永貞元年,南海貢奇女盧眉娘,年十四,工巧無比,能于一尺絹上繡《法華經》七卷,字之大小,不逾粟粒,而點劃分明,細如毫發”。

百鳥朝鳳細部2.webp.jpg 白緞地三陽開泰掛屏心細部2.webp.jpg


五代十國至宋、元時期,廣州農業、手工業、對外貿易不斷發展,民間刺繡也逐漸發展起來,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,獨立欣賞品與日用繡品分開,形成了一種獨立藝術——刺繡畫。

花鳥博古插屏 廣繡 清代.webp.jpg

明朝正德九年(1514年),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,受到國王的重賞。廣州繡品從此開始成為出口的主要手工藝品,揚名海外。當時,廣州刺繡藝人不僅使用絨線繡,而且創造性地使用孔雀毛、馬尾作線縷和勒線,用金、銀線刺繡。

清代時,廣州的刺繡作坊多在狀元坊、新勝街和沙面一帶。高檔繡品有條幅、掛屏、臺屏等。清代中葉,由于粵劇和粵曲的繁榮,使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――粵劇戲服

當時,廣州狀元坊制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,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制。乾隆年間廣繡業已成行成市,是廣繡出口的全盛時期。

光緒年間,廣東省成立工藝局,設繽華藝術學校,聘請畫家高劍父擔任繽華藝術學校校長,高劍父之妻宋銘黃親自在刺繡班任教。

抗戰勝利后,廣繡行業元氣大傷,在黨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,廣繡藝人才再度組織起來,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,從私營繡莊向合作化、專業化方向發展。

21750d1b7e25a5edf14f7f1860b803de_9203f4aee6abe6168faf088598c1510a.jpg



文章分類: 刺繡知識
分享到: